在2006年第20期的《读者上》,我曾读过《爱与恨的细节》这篇文章.作者的父亲是一个乡巴佬的绝对形象,说话很粗,动不动就爱打人,让作者感到很委屈。
作为读者的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不满。可是,认真细读下去,在字里行间我渐渐地感受到作者父亲的爱,只是这种爱被他们间的误解给掩盖了。我不由地想起我的父亲,我的父亲读书较多,说话不粗而且温柔,每次跟我谈话他总爱讲大道理。而我,就是最讨厌这些由古人总结下来的烂东西,因此便给父亲对我的感情下了定义:他不了解我。
我的父亲不像作者的父亲那样粗暴,动不动就爱打儿子。我的父亲也不像作者的父亲那样没有文化,但我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就像作者父子之间那样的冷淡。我对父亲的感情既爱又恨,其实恨也只不过是一时愤怒而吐出的字眼罢了,其实,我也只是希望他多疼我一些。
尽管这样,但一直以来父亲是我心中的偶像。他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,即便我讨厌那些大道理,但是每次我还是认真听,那些“大道理”还是很有道理的。父亲最爱看书、读报,无聊的时候,他看看书,休息的时候,他也读读报。他很关心时事,总在吃饭的时候给我们讲这些,所以初中时的政治时事我也很少花时间去背。
我一直以为,我跟父亲的关系就只是平淡得见面时叫声“爸爸”而已。但上初三后,这种关系被打破了,我的学习一直很不错,可上初三后极其不稳定,一会儿上去,一会儿又大幅度下降。这时父亲十分焦虑,本来他的工作已很繁重,但为了让我舒服点,他每天来回六次接送我上学,放学。我初三最糟的科目是物理,每次物理课下来,我总有许多不懂的题目请教他。眼看钟表,十一点到了,十二点过去了,他急着唠叨我去睡。我心中想:父亲你不是比我更累吗?中考前夕,我们首先迎接英语的口语考试。那天我很紧张,看着电脑屏幕前的试题,我脑袋一片空白,30秒过去了,我并没作下任何回答。我清楚地知道这次考试的结果,我更清楚地知道这次考试的重要,虽说15分,但哪怕是一分,也足以拉下几十甚至上百分。那天,我一直没有吃饭,一个人躲在家里,心里难过极了。父亲在开会,但他给我打了个电话,话不多,但让我十分的感动。“考不好没关系,中考才是最重要,相信自己,我支持你。”这时,我的眼泪已经忍不住流下了。
别人总是说“有妈的孩子才是宝。”我说:“有爸的孩子也是宝。” 现在,我该用怎样的努力,才能回报父亲给予的爱?